• 1

【学习材料】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2023/7/11 15:18:36 | 文章来源:《党建参阅》  | 【大 小】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世界意义。

“现代化=西方化”迷思的由来

  “现代化=西方化”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现代化实践、理论和话语方面的先发优势下形成的。

  1.“现代化=西方化”迷思形成的起点:现代化实践的率先开启

  众所周知,现代化发起并滥觞于西欧。为了抢占现代化发展先机,率先迈入工业社会的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通过野蛮的殖民运动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将世界各国卷入现代化的发展浪潮中。基于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显著成果,西方国家率先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落后国家也不可避免产生了向发达国家学习的迫切愿望。

  2.“现代化=西方化”迷思形成的中间环节:现代化理论的先发优势

  实践与理论相伴而生。诞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典现代化理论,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参照样本,将早发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迁概括为普适性的一般经验和示范性的标准模式。虽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典现代化理论遭到批判和修正,但随后而来的“新自由主义”又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复活并发展了经典现代化理论。科学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然而西方现代化理论试图通过学术研究将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输送到其他国家,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

  3.“现代化=西方化”迷思的最终形成:话语垄断下的集体失语

  毋庸置疑,现代化实践实现了西方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而理论的创新发展不仅为西方现代化模式提供了理论辩护和合法性论证,还为西方国家创造了对外宣传和价值输出的意识形态话语工具,使得西方国家逐渐获得国际话语体系的主导地位,西方现代化模式也被包装成具有普适性的现代化标准模式。

廓清迷障: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西方国家经过数百年探索将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紧密结合,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也成为了发展中国家试图迈上现代化的范本,但其忽视了资本逻辑主导下现代化模式的固有弊端。

  1.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虽然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模式各有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现代化一方面意味着对传统的批判和否定,另一方面也内在地蕴含着对传统中积极因素的继承和超越,因此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往往表现为阶段性和延续性的统一。然而,后发国家一旦陷入“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则会脱离本国传统和基本国情,完全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形成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

  2.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

  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以追求资本增值为根本目的,他们在创造比过去一切世代总和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的同时,也造成了难以遏制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化。这种不公正的财富分配将不可避免地阻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导致社会动荡和秩序崩坏。

  3.物质主义膨胀与精神文化萎缩

  西方现代化“把丑恶的物质享受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资本拜物教引发了人们对商品、货币等一切资本物化形态的盲目追逐和占有,人的精神湮没在物欲中,单向度的人丧失了自我实现与全面发展的精神需要。

  4.人与自然矛盾的激烈冲突

  在很大程度上,西方现代化模式可以理解为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外在表现,必然导致一种竭泽而渔式的对自然资源的滥用。而西方国家所谓的生态治理也只是将资源开采和环境污染转移、扩散至其他地区,进而破坏全球现代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5.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西方国家依靠殖民扩张、暴力掠夺、霸权主义、残酷剥削完成现代化的原始积累。受资本利益的驱使,西方国家不会停止对外扩张、霸权争夺的脚步,将继续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恣意侵犯别国主权,遏制打压别国发展,破坏国际社会的稳定团结。

中国式现代化:破除迷思的中国智慧

  不同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立足于本国传统和基本国情,独立自主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从实践、理论、话语等维度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1.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后来者的现代化赶超

  不同于“串联式”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呈现为“并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叠加发展。尽管这种同步推进的现代化模式困难重重,进程曲折,但最终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作为现代化探索的后来者,中国充分利用后发国家优势,积极扬弃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努力克服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固有弊端,走自己的路,独辟蹊径地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

  2.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体系构建中走向完备

  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沉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我国现代化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阐释。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便已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在社会性质、基本国情等方面区分中西方现代化。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更为清晰明确的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离不开对世情国情的深刻把握,充分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思想。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种规模巨大的现象级现代化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彰显了创造财富和实现正义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始终致力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国际关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合作共赢的理念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维护世界秩序稳定。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换言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党中央权威,牢记和坚持“五个必由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实践准则,坚持命运与共的世界担当。

  3.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话语概念,是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和理论基础的话语表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稳步增长、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使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的时空场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在国际话语权力结构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世界上的很多国家特别是后发现代化国家,都期待着更多体现中国智慧的话语供给。

  我们要完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拓展中国国际话语传播渠道,提高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际话语权,彰显负责大国的道义担当,努力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优势转化为现代化话语优势。

作者:亓光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萌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