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学习材料】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

2023/9/14 15:07:18 |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 【大 小】 【打印】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开创性地回答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很多经济现象看似是一个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在百年奋斗中积累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之一。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必须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包括: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贯彻党中央精神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等等。

  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我们党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定期研究分析经济形势、决定重大经济事项,中央财经委员会及时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及时研究经济社会领域重大改革,从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各方面各环节做好经济领域各项重大工作。各级领导干部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

正确认识把握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系各国利益和人类前途命运。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不同力量在激烈争夺,不同主张在交织纷争,既考验大国政治家的智慧,也考验全人类的理性。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正确认识把握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包括: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各国一道,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世界经济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使世界经济走上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轨道;等等。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当前复杂条件下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013年至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是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此外,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运用系统思维,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宏观和微观、当前和长远、供给和需求、总量和结构、速度和质量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发展新实践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包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等等。

  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36.2%,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达到3.09万亿元,是2012年的3倍,稳居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91%提升至2022年的2.55%,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此外,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

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如何赶上时代、加快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党的二十大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等等。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我们党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和实践,摆脱了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包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等等。

  新时代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我国各类经营主体茁壮成长,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40万家,贡献了全国企业68%的研发投入,762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此外,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领域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形成。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对历史上大国兴衰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发展和安全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为应对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包括: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目的;要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抓住能源就抓住了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的牛鼻子;要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抓紧补短板、锻长板,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等。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始终强调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树立底线思维,积极主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完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提高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水平,不断加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到2022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新能源汽车、高铁、风光电等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提升,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展现出了强大韧性;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各国持续扩大市场范围,商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跨越国界,产业和市场密切交织,国际经济循环和国内经济循环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促进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良性互动,才能持续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其中包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要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等等。

  新时代以来,我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协调性不断改善,国内需求总量规模继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更加突出,为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2022年,内需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9%。与此同时,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明显成效,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积极推进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进程,切实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作出中国贡献。

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旨在提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实践证明,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离不开法治,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包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要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依法治理经济,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等等。

  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努力实现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法治保障和服务改革发展成效显著。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不移持续深化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更好服务保障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法律制度,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战略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党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些重大战略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经济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要紧紧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深入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推动我国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包括: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等等。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关系全局、事关长远的问题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19个城市群承载了全国约75%的常住人口,贡献了近85%的地区生产总值,发挥着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动力源的作用。

做好经济工作要坚持正确的策略和方法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有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等一系列做好经济工作的科学方法。其中包括: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学查改相贯通;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脚踏实地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目标、工作蓝图变为现实;等等。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经济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洞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和生动实践,不断开创新时代经济工作新局面。

(作者:李玉举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