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化工市场:坚冰初融 蓄势待发

2025/1/22 13:13:37 | 文章来源:中国石化报  | 【大 小】 【打印】

回顾2024年,全球化工市场面临重塑。中国大宗化工品的出口量上升,而进口量则呈现下降趋势。欧洲则恰恰相反,化工产品的进口量有所增加,出口量有所减少。全球化工产业的利润处于低迷状态,但高端化学品利润率保持稳定。展望2025年,尽管国际化工市场面临产能过剩、国际贸易壁垒等挑战,但整体势头仍是稳中向好,产能将迅速增加,全球贸易格局将持续发生变化。

2024年:格局重塑 攻坚克难

全球扩能放缓,老旧产能出清

2024年,全球化工产品扩能节奏有所放缓,基础化工原料新增产能2200万吨/年左右,较2023年新增规模减少近100%。然而,由于近两年东北亚连续新增产能的冲击,海外化工装置的老旧产能退出力度逐渐加大。当前,全球包括日本三井、日本Taiyo、韩国LG等多家企业的化工装置相继关停,涉及产品包括乙烯、苯乙烯、精对苯二甲酸(PTA)、聚丙烯等,总产能超400万吨/年。2024年,埃克森美孚、沙比克相继决定永久关闭其位于法国(42.5万吨/年)和荷兰(53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

全球经济温和复苏,支撑石化产品需求增长

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总体保持了韧性。2025年以来,主要经济体物价指数持续下行,通胀压力明显缓解,货币政策进入降息周期,全球经济正趋于实现“软着陆”,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3.2%,略高于2023年的3.1%。整体来看,全球化工产品需求处于恢复向好的态势。2024年全球乙烯消费同比增长2.5%,对二甲苯(PX)消费同比增长4.4%;合成树脂消费同比增长2.6%;合成纤维消费同比增长4.5%;合成橡胶消费同比增长2.8%

但相比之下,东北亚石脑油的情况不够乐观。2024年,国际原油价格在强地缘、弱供应、低需求影响下维持中高位震荡。烯烃下游产品需求持续疲软,上游成本传导不畅,导致东北亚地区乙烯-石脑油裂解价差再度跌破200美元/吨左右,已连续三年低于盈亏平衡点。在此价差水平下,大量石脑油裂解装置难以正常运行,区域内裂解装置开工负荷跌至83%左右。

产能格局东移,贸易流向重塑

地缘政治的冲突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全球化工市场的贸易流向。由于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以及老旧装置的淘汰,欧洲化工品进口量有所增加,而出口量则有所减少。与此同时,我国化工产品的进出口格局也正在经历变化,大宗化工品的出口量上升,而进口量则呈现下降趋势。2024年,我国的硫酸铵、PTA、聚酯、聚丙烯、聚乙烯出口总量达到了3510万吨,较上一年增长了20.4%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数据,尽管全球石油需求量尚未恢复至新冠疫情前的水平,化工品的需求却呈现出上升趋势。在过去三年中,全球化工品的消费量持续增长。2024年,全球合成树脂的消费量约为2.7亿吨,到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增长至约2.83亿吨。作为全球最大的合成树脂需求国,我国在2024年合成树脂的消费量达到1.2亿吨。自2021年起,我国的炼油能力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炼油产能第一大国。2022年,我国乙烯产能也超越美国,成为全球首位。随着众多大型炼化项目的落地,我国在全球炼化产业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利润差异显著,低碳转型受阻

近年来,全球化工产业的利润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美国乙烷基乙烯的平均毛利从2021年的450美元/吨降至2023年的约300美元/吨,全球聚乙烯和聚丙烯的毛利也出现了下滑。尽管如此,一些高端化工产品的利润率仍然保持相对稳定。例如,得益于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聚烯烃弹性体(POE)在2024年的毛利率预计将保持在20%40%的较高水平。同样,聚乙烯醇(PVA)的毛利率也保持在30%的高位,每吨利润可达4000元。

同时, 化工行业碳排放量高,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波动已经开始对化工品的成本和盈利产生影响。在欧洲部分地区2023年的碳排放价格已达每吨82美元,这使得企业生产每吨化工产品的成本大约增加了1015美元,导致利润率本就低迷的全球化工产业雪上加霜。展望未来,面临巨大的低碳转型压力,化工企业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推进转型,这涉及到管理、运营以及盈利模式的重塑。随着碳交易市场的不断扩展和成熟,我国或将面临类似的问题。

市场竞争激烈,贸易壁垒高筑

近年来,国际化工贸易市场出现了一些产品长期价格倒挂的现象。价格倒挂是指在市场交易中,某种商品或服务的购入价格高于其销售价格,导致出现反向价格差的现象。2024年,热塑性丁苯橡胶(SBS)产品就面临着产能过剩以及内外盘价格倒挂的双重挑战,其外盘价格平均高于内盘价格约为1120/吨。

国际市场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首先是因为中东、美国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利用原料成本优势和先进的化工技术,采取更为激进的价格策略;其次,我国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一系列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出口业务的开展。具体来说,树脂等产品在印尼、土耳其等国家的关税税率相较于韩国等主要竞争对手处于不利地位。印尼对我国产聚丙烯征收5%的进口关税,而对韩国和东盟国家的产品税率为0;土耳其对我国产聚烯烃征收6.5%的关税,而对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以及韩国的聚烯烃进口关税为0

此外,欧盟对我国聚乙烯醇征收反倾销税,税率在17.3%72.9%之间。印度政府也通过实施BIS认证和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对我国化工品设置贸易壁垒。自20236月起,由于BIS认证问题,中国大陆PTA供应商无法再向印度出口。同时,自2021年起,印度对原产于我国的苯胺征收每吨36.90美元至121.79美元的反倾销税,有效期为5年,这些贸易限制严重影响了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

2025年:稳中向好 缓慢复苏

新一轮扩能周期开启,全球石化产能迅速增长

全球石化行业在经历了2024年扩能的短暂喘息后,将再度迎来新一轮的投产高峰。2025年,全球基础石化原料将新增产能2986万吨/年,同比大增35%。其中,我国新增产能规模将达1830万吨/年,占比超60%。在庞大产能规模冲击下,多数石化产品开工负荷面临下降压力,若进一步考虑到我国2024年底投产的石化产品,全球石化产业链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预计2025年全球乙烯总产能规模将增至2.4亿吨/年,PX总产能规模将增至8068万吨/年。随着新增产能的持续释放,预计2025年全球乙烯开工率平均下跌0.7个百分点,至80%左右,但北美和中东乙烯因成本优势显著,开工率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随着全球PX产业链扩能步伐放缓,尤其是作为主产地的我国PX产能扩增进度较前期明显放缓,在产业配套完善下,全球PX存量装置有效开工负荷将稳步提升。预计2025年,全球PX装置平均开工率将较2024年提高0.9个百分点,至77%左右。未来,在东北亚大幅扩能的冲击下,预计欧洲等地石化产业将进一步调整,部分老旧产能退出节奏或将进一步加快。

产能过剩风险较高,基础化工产品供大于求

随着新能源的兴起,全球化工行业正面临油品需求长期下降的趋势。我国油品消费将在2025年达到顶峰,未来510年内,全球液体燃料的需求也将达峰。在欧洲,化工产能的退出速度正在加快,我国也正面临着“油转化”以及化工产业结构性升级的挑战。同时,全球基础化工品的供应增长速度已超过需求,亚洲地区的趋势尤为明显。据道琼斯预测,到2025年,全球乙烯、丙烯和丁二烯的产能预计将分别达到2.38亿吨/年、1.81亿吨/年和1894万吨/年。中国的“三烯”产能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6239.2万吨/年、7580万吨/年、789万吨/年,均居世界首位。

据全球能源化工行业市场信息服务商安迅思预测,2025年全球六大基础有机原料(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产能预计将超出需求量达2.1亿吨。部分国际油气巨头也正在提高化工产能,埃克森美孚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内减少约20%的欧洲炼油产能,转向发展生物燃料及其相关化工产品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化工巨头巴斯夫提出“净零排放”目标,并投资新技术以提高塑料产品的产能;沙特阿美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新增1500万吨的化工产能。产能过剩与经济放缓的共同作用导致化工装置负荷率下降、利润空间压缩以及新装置投产推迟,进一步加重了化工品消费萎缩困境。

区域经济表现分化明显,乙烯消费差异化复苏

2025年,随着货币政策调整和发达经济体通胀压力缓解,尤其在美联储降息后,美国经济有望迎来平稳增长。同时,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随着外部压力减弱和自身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经济增长和贸易潜力或得以进一步释放。同时,新冠疫情后海外补库需求强烈,全球市场不断扩容将对石化产品消费起到一定的正向拉动作用。

合成树脂方面,东北亚仍是全球主要消费市场。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进,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影响力持续扩大,亚洲市场的活力将被大大激发。同时,亚洲地区人口众多,虽然人均树脂消费量普遍较低,但随着经济增长、人均消费增加,基建、包装、日用品等各种领域对树脂产品需求潜力巨大,特别是近年来印度经济保持较高增长,或将成为下一个全球经济增长引擎。预计2025年,全球合成树脂消费将增至3亿吨左右,同比增长2.7%,增幅比2024年提升0.1个百分点。

合成纤维方面,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合成纤维生产国和消费国,2024年合纤产量在全球占比已达到80%以上。预计2025年,国内终端纺织服装和家纺市场的需求增长以及国外纺织订单回流等因素将进一步推动合成纤维需求提升。预计2025年,全球合成纤维消费将增至860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4.1%

合成橡胶方面,在我国市场内需和出口的拉动下,全球汽车保有量有望进一步提升,对合成橡胶行业形成刚性支撑。预计2025年,全球合成橡胶消费将增至106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2.9%

全球石化产品贸易格局进一步调整

近年来,受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和经济碎片化冲击等影响,全球贸易增长低迷。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好转,预计全球贸易增速将回升至3.2%左右。

从贸易流向来看,当前国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频发。在此背景下,全球石化产品贸易流向将继续调整。随着欧美贸易关税壁垒逐步增强,我国对美出口市场将面临更大压力。而东盟等新兴经济体得益于人口红利,长期经济增长潜力持续释放,外资吸引力持续增强,预计全球将有更多产品进一步转向中亚、中东、东南亚、非洲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市场以寻求增长。而欧盟受低碳能源转型、油气短缺影响,产能占比及市场份额正在逐年下降。欧洲石化产品长期供不足需,也为美国、中东向欧洲出口创造了市场空间。

我国化工企业应推进产业升级、拓展国际市场

当前,全球化工行业正经历产能过剩的低景气周期。我国化工企业应正视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周期性低谷, 深刻理解行业发展现状,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并执行相应的策略,推动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加速推进化工产能的转型升级。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策略,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加大资本、资源和技术投入,占据全球高端优势地位,聚焦新材料发展,例如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材料,高性能聚烯烃、特种工程塑料等,提升产品附加值。借助海外优质轻烃资源,增加轻烃原料如乙烷的进口量,降低化工原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在国际市场的成本竞争力。

其次,在一些新兴市场中,上游化工产能的增长速度落后于下游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寻找新的客户资源,并增加化工中间体、合成材料等产品的出口量。通过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及RCEP成员国的贸易规模,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和品牌知名度,实现从规模优势向价值优势的转变。

着力推进化工业务高质量发展

放眼未来,面对化工市场供需失衡的产业格局,成本竞争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主导行业发展。化工板块要抓住未来3年左右的窗口期,全力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在压降原料、燃料、公用工程、人工等成本费用,强化产销研一体协同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等方面下功夫,采取一系列务实措施使化工业务各项成本费用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夯实化工业务扭亏为盈、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首先,加快规模化、智能化、一体化炼化基地建设,通过园区化、基地化、集约化发展重塑化工业务核心竞争力。加快规模化和一体化整合,推进河南、河北、山东等区域化工业务整合,最大化挖掘存量资产价值,适度延长产业链,提升中国石化在区域内的竞争力;加快建设镇海、茂湛、天津、古雷、洋浦、上海等一批世界级炼化一体化基地,通过“链园结合”深化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在园区一体化发展、技术创新、内部市场交易、资本运作等方面的协同,构建兼具低成本、高研发效率、减碳竞争力的产业链联盟生态。

其次,坚定推进“油转化”“油转特”,为化工业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原料保障。深入总结、利用好镇海炼化等标杆企业在原料结构、装置结构、产品结构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一体化优化的经验做法,加快先进成熟工艺技术的推广和原油蒸汽裂解等新技术的工业化应用。结合成品油市场达峰节奏,加快“油转化”“油转特”进程,确保化工原料量足质优;持续优化烯烃、芳烃原料结构,动态调整自产乙烯原料和外采轻质料效益排序,实现化工原料最经济、效益最佳。

同时,绿色化工技术将在实现整体效益提升上发挥重要作用。要利用好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政策机会,加大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实现化工装置提质升级。持续推进装置能效对标,查找与标杆装置的差距和不足,抓住燃料、蒸汽两个关键点,大力推进裂解炉节能改造、大机组蒸汽系统专项优化、芳烃装置低温热利用等成熟技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装置运行成本。力争2025年乙烯、PX能耗同比降低10千克标油/吨。加快构建废塑料回收利用体系。

  此外,要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提升全球市场影响力。依托化工销售国贸专业化管理,加强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和全球大宗产品贸易链研究,在全价值链利润和全球市场供需错配中捕捉价值创造点, 在全球维度全面提升原料保障、资源获取、市场开拓和贸易能力;大力推进国际化经营体系建设,完善海外营销和仓储网络布局,打造对全球市场的供应链配套服务能力,力争到2030年,实现国际化业务占比超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