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2025/1/23 11:22:49 |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 【大 小】 【打印】

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4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5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包括“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其中一项具体工作是“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需总结成绩和经验、分析研究新形势,以创新思维和扎实行动,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具有全球影响和战略意义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提出的第一个全球性、大规模、全方位国际经济合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经过多年来的务实推进,已取得显著成效。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彰显战略远见,意义非凡。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要路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近年来,中国不断放宽外资准入,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减至29条,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截至2023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在18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4.8万家,其中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境外企业1.7万家。从理论上讲,境外企业收益再投资占比提高,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投资增值能力,反映企业对“一带一路”长期投资的意愿和信心。2023年,中国境外企业的经营情况良好,近七成企业盈利或持平,当年收益再投资784.6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44.2%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支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实践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经济系统同外交系统耦合,更好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未来,中国将进一步传承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通过积极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开展务实合作项目、支持民间交往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共建“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成为当今世界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与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经济繁荣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开辟了新空间,其国际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增强。202311月,《坚定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的愿景与行动——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展望》发布,提出了一系列愿景思路和务实行动举措,展现出共建“一带一路”更加光明的未来。

一项国际合作倡议稳扎稳打地坚持十多年,展现了极强的战略远见、战略勇气与战略定力,其影响已经呈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积极变化。

就项目类型看,基建、产能合作等重要项目搭建基本完成,且新项目不断入列。例如,作为中秘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钱凯港项目一期工程于202411月正式投入使用,是南美首个智慧港口,对吸引南美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就企业主体看,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是“一带一路”的主力军,民营企业是生力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推动各领域合作和项目建设。

目前,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经济、技术、产业、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和时代大势,在数字、绿色等新领域加强合作、培育新增长点的空间很大。目前,数字丝绸之路的合作成果日益显著。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还有很多国家表示希望与中国深化绿色丝绸之路合作。

但还要看到,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有效克服地缘冲突影响,提升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水平,促进共建国家间加强沟通对接,强化安全共同体意识,正确处理增强共建国家获得感和坚持于我有利的关系。特别是聚焦共建国家民众“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提升获得感、幸福感的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健康、绿色生态、教育培训等领域,发挥“小而美”惠民生项目润滑剂、黏合剂的作用,深化同共建国家的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同时,重视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境外项目风险的全天候预警评估综合服务平台,及时预警、定期评估。在海外的中国企业应加强务实合作,既遵守中国的法律,也遵守所在国当地法律和国际规则,提升海外廉洁风险防范能力,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和风险防控。

加强机制建设和统筹谋划

机制建设对于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主动塑造有利外部环境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管方向、管长远。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需要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统筹管理机制、“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机制、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机制、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投融资多元化保障机制、风险防控内外协同机制、廉洁丝绸之路合作机制等,始终坚持一切合作在阳光下运行,消除对外经济合作的阻碍。

共建“一带一路”是一项系统工程,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其系统性更加突出。不断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新空间,必须重视做好相关方面的统筹谋划。

统筹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这些年来,“硬联通”领域每年都有标志性项目落地或取得重大进展。共建“一带一路”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架构,加快推进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为促进经贸和产能合作、加强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10月,中国和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金字招牌——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202412月,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项目启动仪式举行。中吉乌铁路是三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标志性工程,将大大改变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地理发展条件方面的约束。“软联通”可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倡导对接国际规则标准,鼓励发展中国家采用适合自己的规则标准。“心联通”有助于打造更加紧密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例如,20246月,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泰马跨境铁路班列在重庆启程,将促进通道沿线地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和产业联动。2024年被确定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通过举办教育、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我国与东盟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把“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将进一步促进互联互通走深走实,实现发展联动和成果共享。

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合作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如果说重大标志性工程像是动脉血管,那么“小而美”民生项目就像是毛细血管,两者统筹推进,可以更好增强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进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广泛认同。民生连着民心。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职业技能人才。目前,中国已在亚欧非三大洲合作建成30余个鲁班工坊,学历教育累计培养学生近万人,实施职业培训超过3.1万人次。鲁班工坊建设坚持需求导向,在共建国家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新能源、物联网等70多个专业,帮助更多年轻人实现就业。实践证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仅要“通路”,更要“通心”。有温度的民生项目是最通民心的,是最有效力最能够实现共振的。

统筹巩固传统领域合作和稳步拓展新兴领域合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需要优化存量、创造增量。如果把传统领域合作比作存量,那么新兴领域合作就可以说是增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数字经济时代,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离不开数字赋能。2024年,中国与新加坡数字政策对话机制首次会议就数据跨境领域合作展开交流,双方将通过机制建设,便利企业数据跨境流动,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当前,人工智能正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2023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和对话,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此外,绿色、健康等也都是共建“一带一路”极有发展潜力的新兴领域。就健康丝绸之路而言,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世界传统医药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展现出丰富的多元价值。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在中医药领域的国际合作有序发展,有关部门印发了《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动进口和出口、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贸易和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必将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全球共同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作者:赵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