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越南关税风险倒逼,印尼鞋业能否弯道超车?

2025/3/6 17:23:51 | 文章来源:美中鞋业网  | 【大 小】 【打印】

日前,鞋业代工巨头华利集团在接受机构调研时透露,该公司在印尼的成品鞋工厂已经于2024年上半年开始投产。目前的投产进度、前期运营情况符合公司的预估,预计在2年内将实现盈利。未来3-5年,公司主要还将在印尼新建数个工厂。

华利集团的表态,也说明这个鞋业巨头看好在印尼发展的前景。

全球鞋业第四极的崛起

在中国受欧美国家关税壁垒、制造业环保政策收紧、制造业成本上升等影响下,全球制鞋业重心逐渐从中国向东南亚转移。越南、印尼等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成为重要的产业转移目的地,其中转移到越南的鞋类产能最大。

然而,美国总统朗普日前宣布将对包括越南在内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实施“对等关税”,因为担心特朗普关税报复,越南政府开始加强了对中国企业的审查,不允许商品通过越南转运美国,为鞋企通过越南出口到美国设置了障碍。

但与之相比,特朗普并未宣布对印尼进行关税报复,因此有消息显示,也有一些鞋企已经考虑将代工制造的重心转移到印尼。

资料显示,印尼目前已成为全球第4大鞋类生产国,仅次于中国、越南、印度,占全球市场份额约5-6%,耐克、阿迪达斯、斯凯奇等国际品牌在印尼的代工占比约30-40%。而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中国已成为印尼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鞋业外资来源国,累计投资超15亿美元,占印尼鞋类外资的25%

其中,印尼目前是台资企业宝成集团全球最大生产基地,占其总产能的46%,在巴淡岛和西爪哇拥有3个生产基地,员工超8万人;清禄集团、丰泰企业等也在印尼设立了大型生产基地;安踏集团则与印尼本土企业合资成立PT Anta Indonesia,主攻羽毛球鞋生产。

许多中国鞋企和材料配套企业(如鞋底、纺织品)也通过收购或自建品牌进入印尼市场,形成了男鞋、女鞋、童鞋等多品类柔性供应链。

消费升级与品牌竞争的新战场

印尼人口约2.8亿,国内鞋类消费增长需求较快,2023年鞋类消费达35亿美元,年均增长6%

在需求端,印尼的鞋类市场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随着约5000万中产阶级崛起,消费者对个性化、时尚化鞋类产品的需求增加。同时,印尼地域广阔、气候多样,消费者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在热带雨林地区,防水、透气的户外鞋更受欢迎;而在城市地区,时尚休闲鞋则是主流选择。

此外,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运动健身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习惯,推动了印尼运动鞋市场的快速发展。

在供应端,印尼鞋类市场由本地生产商和国际品牌共同构成。全球化的推进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进入印尼市场,以其高品质、时尚设计和品牌影响力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也加剧了本土市场竞争。其中,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品牌在印尼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品牌如安踏、特步和361°则通过本地化营销和高性价比策略,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而本地生产商注重成本控制和价格竞争力,主要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如ArdilesSolo等本土品牌逐步崛起。

此外,大量进口鞋,特别是低价鞋的涌入,对印尼本土鞋业造成了冲击。2024年,印尼本土著名品牌Bata就宣布关闭印尼工厂。

为了应对国际品牌带来的挑战,印尼政府出台了贸易保护政策,将鞋子列为需要申请进口配额的产品之一,并计划对进口鞋类征收100%-200%的保障性关税,希望以此来促进本土制造业发展,鼓励境外企业直接投资建厂,以创造就业机会并提升经济收入。

这些政策直接影响中国鞋类产品向印尼出口,推动一些鞋企通过“出口转本地化”规避出口风险,例如从整鞋出口转向鞋材出口,或直接在印尼设立工厂,或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此规避配额限制并更贴近目标市场。

成本优势与政策红利驱动增长

为了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全球产业转移目的地的地位,印尼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吸引鞋企到印尼投资。

例如,“制造4.0”计划将鞋类列为优先产业,提供土地、基础设施、税收优惠等支持,部分地区土地租金仅为越南的70%,外资鞋厂可享5-10年企业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关税豁免等。此外,印尼在西爪哇Majalengka规划建设了鞋业集群,整合生产、物流和研发设施,预计2025年即将完工,这将进一步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印尼还具有贸易政策优势,对美出口享受普惠制(GSP)或正常贸易关系税率(0-5%),并通过区域贸易协定降低了对日、韩等国的出口关税,部分鞋类关税从15%降至0%,显著增强了价格竞争力。同时,印尼出口中国的鞋类关税也从15%降至5%,为印尼鞋类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便利。

目前,印尼年轻化需求爆发,30岁以下人口占比超50%Z世代对运动鞋、潮鞋的需求年均增长12%。其中,70%以上的需求来自非都市区,为鞋企开拓下沉市场提供了机会。

凭借人口红利、消费市场潜力及政策支持,印尼有望成为全球鞋业供应链的关键节点。政府计划到2030年将鞋类出口额提升至80亿美元,并重点开拓尼日利亚、非洲国家及中东市场,同时通过“印尼制造4.0”计划推动产业升级,在2027年将鞋业自动化率提升至20%

印尼是中国在东南亚的重点投资国,因此中国鞋企在印尼投资可享受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低息贷款(利率为3-4%),并通过RCEP等协定享受对日韩、东盟的关税优惠。这些政策红利为中国鞋企在印尼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挑战与风险

然而,印尼的基础设施短板、劳动力素质等问题仍是鞋类企业需要应对的主要挑战。

在印尼,物流成本占GDP24%,远高于越南的18%和印度的14%;港口清关时间平均需3-5天,而新加坡仅为6小时;此外,爪哇岛外的工厂常面临电力供应不稳定问题,依赖柴油发电机推高了10%-15%的生产成本。

印尼劳动力储备量虽然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多为低技术劳工,具备多种技能和正式工作经验的劳动力数量有限,仅有12%工人接受过职业培训,工人效率约为中国工人的70%,自动化率不足5%,劳动力技术水平低也可能导致用工成本的增加。

近年来,印尼最低工资年均增长5%-7%,进一步削弱了其成本优势。此外,政府要求外资鞋厂必须雇佣至少30%的本地中高层管理者,这可能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同时,有限的医疗保健服务也增加了员工健康风险。

劳工罢工风险同样不容忽视。2023年,印尼鞋业发生了10多起罢工事件,例如台资裕元工厂因加班费争议停工两周,损失超500万美元。

印尼的政策变数也带来不确定性,例如政府限制原材料出口、提高进口关税,2025年增值税率将升至12%,并对高排放企业征收每公斤二氧化碳30印尼盾的碳税,这些都可能推高生产成本。

此外,对于中国鞋企而言,中美贸易摩擦也可能导致印尼工厂的订单波动,增加了运营风险。

趋势、创新与未来布局

从总体趋势来看,印尼鞋业正处于政策驱动型增长期,尽管面临挑战,但机遇同样显著。许多头部鞋企如宝成、丰泰、钰齐等,已将印尼作为中国工厂向东南亚转移的重要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耐克、阿迪达斯、斯凯奇等国际品牌在持续减少对中国生产的依赖,进一步推动产业转移。根据阿迪达斯年报显示,其中国工厂数量从2019年的12家减至2023年的8家,同期印尼工厂从4家增至6家。

对中国鞋企而言,虽然一些中小代工厂因订单转移和成本压力加速被淘汰,但头部企业通过调整布局应对变局,尽管生产基地向印尼转移,但中国仍保留研发、鞋底材料等核心环节的研发制造优势。这种“中国研发+东南亚生产”的模式,既能规避贸易壁垒,又能降低生产成本。

从长期来看,中国有望通过技术驱动、品牌重塑和绿色转型三大战略,成为全球鞋业技术创新中心,中国鞋企可以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升级动力,重塑全球竞争力。

  对于计划投资印尼的中国鞋企,建议优先考虑合资建厂或本地化生产,分散供应链风险,通过“鞋材出口+印尼组装”的模式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并密切关注关税政策变动降低风险。同时,可以借助电商渠道拓展印尼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