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带一路”开辟合作共赢新天地

2025/4/14 15:28:46 |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 【大 小】 【打印】

  10多年来,在习近平主席亲自擘画和推动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点,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倡议转化为全球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彰显天下大同的抱负

  习近平主席指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中国传统政治理念诸如“世界大同”“协和万邦”“天下为公”内含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之中。

  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持之以恒、孜孜以求的理想就是天下大同。《礼记·礼运》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天下大同思想蕴含了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包含了和平安宁、友爱互助、人人平等以及不分贵贱的美好理想和雄伟抱负。为了实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有信心、有责任与世界各个国家人民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彰显见利思义的理念

  一直以来,见利思义、互利共赢都是人际交往与国家之间的一项重要准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义”和“利”是共生共存的一对重要概念。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落实过程中必须传承与发扬的思想理念。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论语》中的“君子义以为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与《礼记·大学》中的“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等名句。儒家倡导的义利观,成为千百年来判断个人的道德修养与人生观的一杆铁秤,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互利共赢是义利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以致最终实现的目标。经济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与地区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若要义利兼得必须义利兼顾,若要义利共赢必须义利平衡。习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我们应该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唯有文明互鉴,善于合作,才能实现互通互惠、互利共赢。为了说明各个国家和地区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习近平主席引用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礼记·学记》中的名言。为了说明亚非之间加强合作、优势互补,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积极效应,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不仅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丝绸之路作为“凿空之旅”,曾经书写了中外文明交流史上辉煌灿烂的华丽篇章。作为21世纪的“凿空之旅”,“一带一路”从蓝图到实践,从愿景到现实,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开辟了合作共赢的新天地。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彰显和而不同的追求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共鸣,坚持以各国共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民和谐友好为基础,坚持以世界和平安全为前提,这既是对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与时俱进的阐释与弘扬,也是对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使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和而不同”的“和”,指的是以和为贵、和睦、和平、和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大特征,提倡天人合一的精神,讲究人际关系,讲究和谐平衡。儒家提出以“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的“天下观”来构筑和谐世界,孔子在对外关系上提出“修文德以来之”,而不主张侵略与征服;老子处理强国与弱国、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问题则是提出“雌柔处下”的思路。追求和平与和谐的精神被世代沿袭至今。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共建国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媒体、旅游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促进政党、青年、社会组织、智库、妇女、地方交流协同并进,初步形成了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文明共荣发展态势。

  不同文化之间得以交流、融合的前提是求同存异。习近平主席曾引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来强调不同制度、不同文明、不同大小国家相处之道。“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想为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共同发展、和平相处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深刻启示。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亲仁善邻的传统

  亲仁善邻、讲信修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近平主席曾引用“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也即是说,我们的国宝,是与邻邦友好,与邻者亲近。主张对全人类实行仁爱,主张对邻国友好亲近,就是《论语》当中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泛爱众,而亲仁”,也就是要求将人与人之间充满爱心的仁爱推广开来。这也是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中国自古以来的一个基本准则。

  习近平主席曾引用“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论语·里仁》中的名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更向所有伙伴开放。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国家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传统、不同文化宗教、不同风俗习惯,是和平发展、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共同发展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都欢迎参与。

  习近平主席曾引言“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进而指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是协和万邦、讲信修睦,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即是和平发展思想。诚信被儒家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将信任作为国与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鲜明特质。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以民为本的思想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民心、民意的基础性、重要性。《尚书·夏书》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实际上,中国古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各家学派在“以民为本、本固邦宁”上存在共识。以民为本的传统文化理念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落实过程中处处可见。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其中,共享就是兼顾合作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使合作成果福及双方、惠泽各方。让所有参与方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中国人民将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活追求,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中国是在帮助其他国家加快发展,使共建国家的人民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水平、更高效的金融服务、更好的教育、更发达的网络、更便利的出行、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工作岗位,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更多国家人民分享经济全球化红利的“蛋糕”,同样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

  综上所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彰显了天下大同的抱负、见利思义的理念、和而不同的追求、亲仁善邻的传统、以民为本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的传承和弘扬。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方共同努力,共建“一带一路”一定会走深走实,行稳致远,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洁之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作者:王进 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