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外贸基本盘,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青岛企业正加速开拓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据青岛海关统计,前7个月,青岛市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3102.9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59.4%,增长6.1%,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
统计还显示,今年前7个月,青岛市进出口5225.1亿元,同比增长1.1%,占山东省进出口总值的25.7%。其中,出口3120.7亿元,增长5.1%,增速较上半年加快1.5个百分点。全市累计进出口和出口连续29个月保持正增长。
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化贸易协作,青岛出口表现格外亮眼。前7个月出口值达1638.1亿元,增长12.9%,出口增量187亿元,展现出强大的抗冲击能力。其中,7月当月,出口值249.5亿元,增长16.9%。
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机电产品拉动作用显著。前7个月,青岛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机电产品859.7亿元,增长13.5%,占全市对共建国家出口总值的52.5%,拉动出口增长7个百分点。其中,家用电器、汽车零配件、通用机械设备出口增势亮眼,分别增长8.3%、8.7%、21.1%。农产品出口125.6亿元,增长12.9%,其中蔬菜及食用菌出口27.3亿元,增长13.1%。
从外贸经营主体看,前7个月,青岛市民营企业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280.4亿元,增长11.4%,占73.5%。这一成绩得益于民营企业积极识变应变、主动寻找新航道。像在新能源商用车辆出口领域,充分发挥我国商用车产品质量与性能优越,能够为国际市场提供多样化的车型与规格,精准匹配不同国家不同规模项目需求的优势,紧抓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商机,出口规模持续增长。就在不久前,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大港公司八号码头,356辆压缩天然气清洁能源卡车及配套罐车被吊机吊往船舱,即将发往尼日利亚,用以支持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商用车出口各环节高效衔接,帮助企业进一步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青岛大港海关提前一周掌握车辆出口信息和船舶靠泊时间,协调码头配置优质服务资源,优化作业区域设置,确保车辆集港、监管、装船“零延误”,为企业节省20%以上的装运时间。今年上半年,青岛大港口岸共出口新能源商用车货值6.96亿元,同比增长85.5%。
今年以来,聚焦优化口岸营商环境,青岛持续发力。市商务局制定了《“青企出海 通商青岛”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行动计划》,搭建“十百千”出海服务体系,服务2000余家企业参加160余个境外展会及广交会、华交会等境内展会,已签意向订单约310亿元;青岛海关推出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政策工具箱”(2025),公布了60项具体措施。从强化政策供给、提升通关效能、赋能开放平台、创新监管模式、优化监管流程、完善保障机制、便捷检疫作业、深化服务对接等8个方面发力,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口岸营商环境;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2025年青岛市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方案》,围绕强化政策供给、促进物流畅通、优化监管模式、推进智慧口岸建设等,出台31条具体措施,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专家分析,当前正处于国外传统节庆旺季的备货周期,相信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推动下,青岛企业布局多元化市场将有更多底气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