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未来是精酿啤酒的时代?啤酒行业被逼向拐点

2018/2/7 10:36:08 |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  | 【大 小】 【打印】

小麦啤酒、印度淡色艾尔、波特、世涛……这些过去只在进口商店出现的啤酒,如今随着精酿的“蹿红”而迅速为大家所熟知。从拼酒到品酒的变化,从几种到上千种的选择,精酿不仅在口味上给消费者更丰富的体验,在消费观念上也迎合了年轻人。传统啤酒行业已经到了拐点,也许一个属于精酿啤酒的时代正在来临。

一场消费升级的革命

精酿啤酒区别于常见的工业啤酒,最大的特点是种类极其丰富,以其独特的原料配方和独立的酿造工艺受到消费者的追捧。精酿啤酒曾是进口品牌的天下,国内消费者一度只能在酒吧和进口超市才能买到精酿啤酒。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曾兴起过一阵手工啤酒、自酿啤酒的风潮,一些小型精酿酒吧开始出现在北京上海,金汉斯也曾以自酿啤酒与烤肉的组合而红极一时。唯麦精酿啤酒创始人郑焕良说:“当时设备造价特别高,工艺不稳定,加上售价高不被市场接受,后来很多企业都倒闭了。”

2008年开始一场“精酿运动”又在国内重新兴起,精酿品牌从不到10家发展到现在数千家,名气较大的有拳击猫、熊猫、京A、大跃、悠航、高大师等。

郑焕良表示:2008年很多国外的酿酒师也到中国酿酒,当时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已经提升,喝精酿啤酒成了很时髦的事情,行业增长率在50%到70%以上。”

精酿啤酒相比工业啤酒附加值高很多,在唯麦啤酒餐吧一杯500毫升的精酿卖2935块钱,而普通啤酒在餐厅一瓶也就卖八块到十块钱。“虽然价格差三四倍,但精酿已有趋于平民化消费的势头,市场潜力还是非常大的。”郑焕良说。

精酿风潮也从北上广一线逐步拓展到二三线城市,青岛也不例外。黄县路上美国小伙江河创立了强麦工艺啤酒,闽江路有唯麦,如是书店打造了the way,中联创意广场则有熊猫精酿和小李堂。据估计青岛目前能喝到精酿的店面和酒吧已有八十多家。

精酿啤酒事实上是一场啤酒行业的创新运动,其背后是80后、90后年轻消费阶层的崛起,他们对消费的体验感、个性化和多元化有了更高要求。

郑焕良说:“工业啤酒从北京喝到上海都一个味,精酿现在也有很多雷同。我们希望能做更多口味,进行更多研发创新,使各地的啤酒有各自风味,比如北京的啤酒配烤鸭,而青岛的更配海鲜。”

精酿命名亟待规范化

精酿啤酒这个概念来自于美国,美国酿造者协会的定义是小型、独立、传统,即年产量小于600万桶,非精酿酿造者或公司机构所占股份不能超过25%,使用传统或者创新的原料与工艺。

精酿啤酒的精髓在“精酿”二字,但长期以来国内并未有统一标准,市场上出现一窝蜂自诩为精酿啤酒,有的自称按照德国纯酿法制作就是精酿啤酒,有的凡是进口啤酒就打上精酿标签。

郑焕良说:“目前国内没有明确定义,而且精酿这个词也不会再用很长时间了。精酿属于形容词,这就带来争议,小厂生产的叫精酿,大厂就叫粗酿吗?前段时间啤酒协会就此提出工坊啤酒的概念。”

精酿啤酒英文原为Craft beer,字面意思是手工酿造啤酒,翻译成精酿啤酒或许并不符合广告法要求。不可否认精酿是个朗朗上口的好名字,给消费者做了一次啤酒知识的普及,但这一行还需要正式出台的行业规范。

郑焕良表示:“不管是叫精酿啤酒、工坊啤酒、自酿啤酒还是手工啤酒,核心还是在于手工工艺,在于追求多种风味。在我看来精酿就是喝起来口感丰富,不能加添加剂或者其他人工成分。”

也有专业人士质疑精酿的工艺不够稳定,做一批酒就变一个味。郑焕良认为:“工业啤酒也不能完全保证每一罐酒都一样,有个后修饰阶段。精酿肯定会有差异,我们会通过工艺和经验严格控制,尽量让它保持一致。有时候发生变化原因在于原材料改变以及研发新配方新品类。同一配方基本能保证稳定性,除非很专业的品酒师,一般品尝不出差异。”

品牌获得资本市场青睐

精酿啤酒的品质也取决于产品的新鲜度,而鲜啤酒的保质期从15天到30天不等。为了最大化保证啤酒的新鲜,多数精酿品牌首先都立足本地市场,开设精酿酒吧进行推广。精酿发展的早期缺乏销售渠道,无一例外通过举办各种聚会及酒吧派对来提高知名度。

精酿品牌的推广路线也不止于“前店后厂”,建立小型化精酿啤酒厂,通过电商拓展渠道是他们一致的选择。去年唯麦就在纺织谷成立了啤酒工厂,日产量超过两吨。电商平台销售的精酿啤酒一般使用深棕色玻璃瓶,也有使用成本更高的金属瓶,相比普通透明瓶和绿色瓶隔光效果更好,对啤酒的保鲜更有利。

如今,小众的精酿啤酒品牌开始获得资本青睐,而大型啤酒企业也开始推出自己的精酿概念。获得上亿元融资的熊猫精酿建立了自己的生产线,产品已覆盖了全国几十个城市。啤酒巨头百威英博也在加快布局精酿啤酒市场,2011年收购了知名的芝加哥精酿啤酒品牌鹅岛,去年又收购了国内精酿啤酒品牌拳击猫。

但是资本的逐利性与精酿啤酒追求的独立也许是背道而驰的。即便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精酿啤酒企业,能活下来的也不多。精酿啤酒背后依靠的是啤酒文化和社交功能,一旦脱离了文化的土壤,盲目追求规模化市场化运作,精酿啤酒也就离死不远了。              (周晓峰、杨海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