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安徽啤酒调查:面对传统啤酒的“铜墙铁壁”,精酿啤酒能否异军突起?

2019/7/30 9:46:47 | 文章来源:酒食汇  | 【大 小】 【打印】

随着夏季的降临,啤酒也赢来了消费旺季。近年来,啤酒市场份额逐渐向华润雪花、青啤、百威、嘉士伯、燕京五大品牌集中,五者合计份额已提升至80%以上,其中华润雪花、青啤、百威三大巨头合计份额超62%。五大巨头在不同地区市场占比有较大差异,而在主流工业啤酒之外,越来越多的精酿啤酒出现在了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餐桌,给相对稳定的国内啤酒市场带来新的变化。

量减价升,市场规模稳增长

2013年开始,啤酒行业产能继续保持下降态势,2018年啤酒的产量更是锐减为3812.2万千升,同比减少13.39%。但是,随着消费者对啤酒品质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强,啤酒销售单价不断增长,啤酒行业在20181月和3月集体提价,涨价幅度从10%50%不等,驱动了啤酒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132017年,中国啤酒销售额从4020亿元增长至538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2018年,中国啤酒市场销售额达到5626亿元。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中国啤酒的销售额将从2018年的5626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727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5%,中国啤酒的市场规模将稳步增长。

与国内啤酒产能下降不同的是,近年来我国啤酒进口量稳定上升,2018年,啤酒进口增长再提速,进口量达8.2亿升,同比增长14.8%, 进口额9.1亿美元,同比增长20.1%,约占酒类进口总額的15.7%,位列逬口酒类第三位。

200亿安徽市场,雪花“一骑绝尘”占比超80%

安徽是白酒产销大省,同时也是啤酒的产销大省。安徽曾经诞生蚌埠圣泉、阜阳雪地、淮北相王、滁州圣力、安庆天柱、舒城龙津、五河皖啤等知名啤酒品牌,被称为“安徽啤酒七小巨头”,但随着华润雪花、青啤、嘉士伯等巨头进入,曾经70/80后耳熟能详的品牌逐渐被并购消失。

据了解,目前安徽啤酒市场整体销售额在200亿以上,其中华润雪花占比超80%,省会合肥占比更是高达85%,基本呈现“一骑绝尘”状态。而在2010年左右还是雪花、重啤(嘉士伯)、青岛“三雄争霸”的格局,雪花啤酒基本统治了皖北,青啤、重啤在皖南地区占据相对优势,与雪花隔江对峙。

有业内资深人士表示,雪花能够在安徽市场占据如此高的市场份额,一是其产能规模在安徽遥遥领先,巅峰时期雪花在安徽有十大生产基地,产能达200万千升,是雪花全国第二大生产基地;二是雪花淡季买店的策略,营造品牌氛围,潜在影响消费者心智。从春节之后,雪花就会针对终端开启买店策略,一直持续到五月份。

除此之外安徽还有众多未被收购的中小啤酒企业艰难求存。部分企业采取聚焦局部市场深耕,如淮南益生啤酒,主打环淮南市场与品牌运营,目前在合肥市场年销售额也有1000万元;还有部分企业在包装上“去中国化”,给消费者进口啤酒的错觉从而博取一部分机会型市场。

在销售渠道上,啤酒不同与白酒,以餐饮渠道为主。因为啤酒在餐饮渠道消费过程中几乎不会出现自带的现象。在价格带上,安徽市场啤酒主流价格为7-12/瓶。在消费旺季,各大品牌在餐饮渠道都有相应的促销政策,而雪花啤酒则“反其道而行之”将促销重心放到了商超,锁定消费者家庭自饮市场。

精酿啤酒异军突起,能否撕开夹缝?

随着啤酒行业从低价竞争转向高端品牌竞争、消费转型升级,精酿啤酒悄然兴起。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推演,“互联网+啤酒”应用日益强势,微博、微信(公众号)、游戏、视频网站等平台都成为精酿啤酒快速传播的“试验田”。

精酿啤酒概念来自美国,上世纪7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轮精酿运动,用更高品质的原料手工精细化酿造代替传统的工业生产。国产精酿啤酒第一次萌动是在2008年,以高大师、拳击猫、丰收精酿为代表的第一批精酿啤酒品牌开始出现。借助资本,利用众筹等新型营销方式与线下场所结合,积累了一批粉丝。

2018年,更多精酿啤酒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青岛、燕京、华润等国内啤酒巨头也陆续调整产品结构,开设新的生产线,“精酿之战”烽火四起。

据中国精酿大赛组委会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中国精酿啤酒行业以每年40%的速度高速增长,虽然中国精酿啤酒消费量只占整体市场不足1%,但目前在中国已有800家精酿啤酒的品牌。而中酒协此前有数据预测,未来精酿啤酒的市场份额有望占据市场的3%5%,生产单位逾3000家。

斯达布努精酿啤酒创始人胡维胜表示,目前全国精酿啤酒百花齐放,但多数精酿啤酒品牌现状是:委托其他工厂代加工,没有自主产品配方,技术不稳定,质量波动比较大。精酿啤酒主流价格为10-30元,在包装上以深色瓶装、小容量为主,精酿酒吧是精酿啤酒炙手可热的消费场景。但是精酿酒吧面临着投资大、技术不稳定、价格高等因素,经营压力较大。

    有行业专家表示,大多精酿啤酒产品都以产品作为核心驱动力背后,除了对产品的绝对信心之外,也受制于资金的因素,打造品牌、教育消费者要大量的投入,是众多精酿啤酒企业难以承担的。目前国内精酿啤酒行业是萌芽期,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渠道和消费场景,如何去构建这两者是中国精酿啤酒要长期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