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把握“危”和“机”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善于化危为机,赢得发展主动权。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既有洞察风险的眼光,又有高超的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和化危为机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供了重要遵循。化危为机,赢得发展主动权,要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有效防范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这是应对风险挑战的根本要求,对于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还就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切实保障基本民生、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等方面作出重要部署。这些重要论述和重要部署为化危为机、赢得发展主动权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善于化危为机、赢得发展主动权,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冠肺炎疫情不会动摇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有党的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有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和充足的政策空间,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化危为机,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化危为机,赢得发展主动权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在准确把握“危”和“机”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从而善于化危为机、赢得发展主动权。
准确把握“危”和“机”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危”和“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努力克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正确总结应对危机的经验教训,就能够创造发展机遇。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我们要不断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防线。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将这些潜力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
准确把握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从当前看,突如其来的疫情从消费、生产、就业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形成冲击,增大了全年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疫情期间餐饮、旅游、住宿、客运等大面积暂时停止运营,严格的隔离措施和限制人员流动直接影响线下消费活动,对部分服务行业形成较大冲击。但从长远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潜力和动能、体制和制度条件、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发展目标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比如,从发展基础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宏观经济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或中高速增长,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和机制。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和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持续上升,城镇化快速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从发展潜力和动能看,我国致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动能是巨大和持久的。从制度机制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特别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得到充分验证。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采取的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展现的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为世界防疫树立了典范。这些制度优势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准确把握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我们就能进一步坚定信心,更好化危为机。
准确把握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既承认客观条件的重要性,又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同时,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化危为机。
打造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关键时顶得住的党员干部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疫情防控斗争是对各地区各单位管党治党水平、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水平实打实的考验。”善于化危为机,赢得发展主动权,关键在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既要有洞察风险的眼光,又要有高超的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和化危为机的能力。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能不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党员、干部政治上过不过得硬,就要看关键时刻靠不靠得住。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严峻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把初心使命、责任担当化为冲锋在前、迎难而上的实际行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卫生健康部门专家和医护人员中的党员主动请缨、勇挑重担,不少医院设置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攻关组,最危险、最繁重的岗位总是有党员坚守的身影;基层党员、干部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不怕困难、日夜奋战,认真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防控等工作,稳定群众情绪、增强社会信心。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党员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能力素质等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这是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的重要保障。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闯关夺隘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关键时顶得住的党员、干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善于化危为机,赢得发展主动权,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认清肩负的责任使命,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砥砺作风、提高本领,努力增强综合能力和驾驭能力,学习掌握自己分管领域的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内行领导。认真履行领导责任尤其是抓落实的职责,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作者严书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