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学习材料】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时代定位

2022/3/3 15:22:20 | 文章来源:党建网  | 【大 小】 【打印】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明确了党在新时代的重要政治定位,即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既是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高度凝练,也是对党的未来使命和责任担当的高度期待。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

  长期执政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要视角。从实然状态进行分析,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程可以划分为局部执政时期和全国执政时期。局部执政时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全国执政时期则以新中国的成立为历史起点。从全国执政开始,中国共产党执政时间已经超过七十年,基于历史事实,党是实然意义上的长期执政党。从政党属性来看,党始终是无产阶级新型政党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精神,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中不断增强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接续夯实了党进行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概念,将马克思主义与长期执政作为党的两重属性进行融合界定,既是从大历史观视角对党的执政经验进行的深度总结,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明确回答。中国共产党就是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就是要在长期执政中,以自我革命和全面领导践行初心使命,将阶段性目标与根本性目标紧密结合,不断缩小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张力,接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从而彰显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的现实要求

  长期执政是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的重要维度。从应然状态进行分析,中国共产党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也要科学保持长期执政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目标任务,决定了党要坚持长期执政。“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基础上,才能真正摆脱资本逻辑造成的异化状态,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领导人民取得了伟大历史成就,开创了“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形成了“中国之治”,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塑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表明党始终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实践层面印证了党致力于长期执政具有内在必然性。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只有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向深入,才能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概念,既标识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和执政成就,是契合新时代党的时代定位的科学概念。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定位

  “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党在新时代的重要政治定位。“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政党发展同样如此。新时代,党在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要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这就更需要党以明确的政治定位统筹自身建设和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体现了一种鲜明的历史自觉和时代自觉。一方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以总结经验的形式对党的历史进程进行高度概括,实现知史鉴今,为当下提供方法论启示。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和时代自觉,以明确政治定位的形式一以贯之肩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以自我革命精神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纯洁性,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领导核心。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党和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其百年奋斗经验不仅对于自身治理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本国执政党建设、推进国家治理和探索现代化路径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作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将新时代党的政治定位作为守正创新的内在基础,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杨彬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市党的建设研究所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