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是干部对政绩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看法,反映的是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围绕“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干事创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政绩为谁而树——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政绩为谁而树的根本性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党的宗旨、奋斗目标具体体现在干部从政、施政上就是要为民办事、为民造福。
民之所想,政之所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新时代领导干部要站在政治的高度,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出发,坚持人民至上,为民造福,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把为人民群众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自己政绩的重要标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为政之道,修身为本。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为民造福的政绩观,必须在持续加强党性修养上下功夫。政绩观出现错位、偏差,从思想根源上来讲就是背离了党性。党性修养不会随着干部党龄的增长、职务的升迁自然提高。加强党性修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经历一个持之以恒,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只有持续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党员干部才能时刻牢记党的初心使命,深刻认识什么是“国之大者”,把为民造福作为树政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树什么样的政绩——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在新形势下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共产党人树什么样的政绩的问题,也明确了领导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创造政绩的着力点。
事之所至,政之所立。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党的主要任务和政绩内涵也就不同。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成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内容指向与衡量标准。高质量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体现在民生社会、生态等领域。这对干部创造政绩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政绩评判不能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等经济短期指标为依据,而是要更多地反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文、资源、环境等综合性指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新时代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努力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一要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认识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在思想上不断强化坚持新发展理念的自信自觉,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善于运用新发展理念解决各类矛盾问题,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自身工作的全过程;二是要立足自己的工作领域与承担的职责任务,不断提高改革创新的能力和攻坚克难的本领,提高运用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向实践要经验要方法,在思想、能力和行动上来一个深刻转型,不断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本领;三是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增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素养。
靠什么树政绩——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最后都要落实到行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这深刻回答了领导干部要靠什么来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真抓实干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
为政之道,崇实戒虚。真抓实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回顾百年风雨历程,真抓实干是我们党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这就要求各级干部必须发扬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用苦干实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力度不断加大,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弘扬真抓实干作风,推进工作要实打实、硬碰硬,解决问题要雷厉风行、见底见效,面对难题要敢抓敢管、敢于担责。
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是坚持实事求是,要从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二是克服“推、拖、绕”心理,主动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实际问题,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问题,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立长远的好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三是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克己奉公、不谋私利,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既愿意做“显功”,也愿意做“潜功”,发扬钉钉子精神,攻坚克难,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用人理政,重在考功。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还要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激励干部求真务实的有效机制,使那些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的干部,不仅不吃亏,而且受到鼓励、褒奖、重用。各地要建立健全干部激励机制,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表现和实绩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
作者:李彩霞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