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历史唯物主义所开辟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立足自身阶级属性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代特征,确立和发展了执政的“人民主体逻辑”:将“人民群众”确立为执政的根本价值取向,正确回答了执政“为了谁”的问题;将“人民群众”确定为执政的根本动力源泉,科学解决了执政“依靠谁”的问题。“人民主体逻辑”在执政实践中的确立和贯彻,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经验、科学方法和实践特色。
坚守“人民主体逻辑”,生成了洞察“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经验。坚守“人民主体逻辑”,既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时代发展,又考量人民群众需求满足社会条件的历史变迁,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社会主要矛盾根本内涵的三次正确判定。1956年,中国共产党正确判定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政策的正确制定奠立了理论基础。 1981年,中国共产党正确判定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方针的科学制定奠立了理论基础。2017年,中国共产党正确判定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飞跃奠立了理论基础。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中,“人民主体逻辑”为中国共产党三次正确判定社会主要矛盾根本内涵提供了理论保证。“人民主体逻辑”保证了党社会主要矛盾判断之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来考量治国理政实践的政治定位。“人民主体逻辑”保证了党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判断之思维方法的科学性。客观分析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发展现实需要的历史格局与发展变迁,中国共产党始终聚焦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满足的时代局限性和发展可能性来指认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内涵,并且相对应地制定社会主要矛盾科学解决的路线方针政策。
遵循“人民主体逻辑”,建立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方法。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拓展涵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基础,灵活创新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主体能动性的制度机制,始终秉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价值指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人民主体逻辑”展开了“社会主要矛盾”科学解决的第一次伟大实践:建立能够团结社会最广泛社会阶层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以重工业为主导、轻工业和农业为辅助的经济发展战略,树立社会发展“兼顾公平”的目标取向。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人民主体逻辑”展开了“社会主要矛盾”科学解决的第二次伟大实践:建立具有空前广泛性、巨大包容性的爱国统一战线凝聚全社会力量,确立“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方针,全面推进社会改革创新,树立“共同富裕”价值指向,把稳社会发展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人民主体逻辑”开启了“社会主要矛盾”科学解决的第三次伟大实践: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凝聚全部社会力量,创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发展,树立社会主义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以拓展提升人民群众需求的时代满足。始终围绕增进民生福祉来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能够持续运用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源所在。
坚持“人民主体逻辑”,锤炼了判定“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特色。“人民主体逻辑”锤炼了党的执政主体性和治理社会的领导力,保证了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之于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持续有效性。“人民主体逻辑”在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的始终贯彻,铸成了党治国理政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造福的“政治担当”和“政治本色”,奠立了党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历史实践中明确的政治目标,孕育了国家治理的强大自主性和领导力。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意愿需求的“最大公约数”来统筹、综合各种社会阶层的利益主张,制定实施国家发展的战略方针,从根本上决定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既因为始终以人民群众为力量源泉而能集中社会资源办成大事,又因为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价值指向而获得了自我反思、完善的目标参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行、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所在。“人民主体逻辑”锻造了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保证了国家治理机制创新之于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内在契合性。正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坚守“始终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为了人民群众”的立场原则,通过“识民情、听民意、取民智、聚民心”而生成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战略魄力,才能逐步消弭人民群众内部的需求分歧,切实凝聚起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